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8|回复: 2

深度点评:新《红楼梦》十大艺术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5 1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亿的投资,耗时四年,说明李少红对她的孩子《新版红楼梦》独有所爱。但看过后,感觉李少红工作很努力,文化智商却很差。她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她很天真,以为靠《大明宫词》的那点可怜艺术,便能驾驶《红楼梦》这辆大车。结果弄砸了,开进了下水道,成了众口不屑的一堆垃圾。
                
  一,人物造型烂        
  人物造型和87版根本没得比。
  新版宝玉机灵过头,“痴”性全无,比如和黛玉初识犹如遇旧友的微妙感情,在新版中已经荡然无存。尤其当看到宝玉对红颜知己初表爱情心迹的“你哪知我的心。。。。”时,简直就一幼儿园小朋友在排演儿童电视剧,叫人笑翻过去。和欧阳奋强所创造的那个酷,纯,灵,思,痴,骚,雅的宝玉根本没法比,至少差了十个档次。
  黛玉的扮相也过于富贵,缺乏小说黛玉的秋思恨长,风情万种。
  刘姥姥,演的很俗,典型站大街贪小利的农村妇女,缺少老版俗中带有几分典雅,笨拙搞笑中不乏诙谐和幽默的可爱。
  宝钗,演员太瘦,寡命相,完全没有原著中的雍容华贵气质。
  老太太的五官过分夸张,缺少老版演员的圆和富贵,老而不讨人嫌的艺术亲和力 。
  王熙凤演的辣里缺了持重,美过份了显得妖艳。
        
  二,音乐造型烂。
  音乐始终充满一股诡秘,怪异,充满玄幻,神秘,恐怖的鬼魅气氛。没猜错的话,李少红大概出于对原著“梦”“幻”立意的理解,似乎想表现曹雪芹对人生虽然富丽堂皇但终究是春梦一场的人生感慨。但人生毕竟是个生命过程,一种曹雪芹充满诗意的叙述。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就是对这种诗意的再现,以及最终摧毁这种诗意,才是实现“梦”与“幻”这一主题(原著有多个主题)的王道。而不是靠音乐的鬼魅气氛渲染来完成的。
  悲剧把美毁灭给人看,喜剧把鬼魅撕开给人看。
  呜呼,李少红把红楼当喜剧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确很丢份。
              
  三,故事开篇烂       
  红楼的全篇文字是旧式生活的写照,那么第1。5。27。78等四回便是红楼的精神升华和灵魂点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把握了这四回的思想艺术要领,谁便是当今无愧的影视大师和艺术王者。       
  原著第一回是全篇的总揽,包括作品立意,写作经历,写作手法和故事渊源等等,容量非常大。当然,电视不可能全部照搬,只能选其重点。
  第一回,曹雪芹给了读者太多的悬念和隐喻。女娲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就像卡夫卡的雪中城堡,给人很多想象和人生困惑。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便是叙说一百年的时光河流。它既象征着曹氏家族的百年兴衰,也暗示着大清帝国百年盛极而衰的历史拐点。原著中那众神补天的壮举,明显就是对封建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强烈讽刺。而落在青埂峰下那块废石自叹自艾,偏要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的明贬实褒的描写,则是曹雪芹拒绝补天,独享人性温情的具有现代精神的深刻人文情怀。可以说,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赋予了贾宝玉悖逆封建传统,向往人间情爱的人文关照。
  可惜,中国的一流导演李少红对原著这一精髓,毫无感觉,用区区几个画面一带而过,无情砍杀了红楼梦最有价值的思想灵魂。
  如果新版可以推到重来。假设开篇画面:茫茫苍天,雷电闪烁,大雨瓢泼,天倾一角,女神女娲带领众子民扛抬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前赴后继补修苍天。。。。继而云消雾散,晴空万里,三万六千巨石在天穹上烁烁闪光,绚丽夺目。见此壮景,被女娲遗弃大荒山青埂峰下的废石遂自怨自叹:自己无材不堪入选,日夜悲号惭愧,于是开始向往人间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处理近乎荒唐,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曹雪芹的原著精神。

  四,画面背景底色烂
  花了那么多的钱,造了那样多的园林景观,比老版红楼梦的气派大了很多,按理,应该拍出很美的画面效果。但不知掐错了那根筋,李少红却别出心裁,把画面处理得灰暗阴森,有意无意的让怡红院,稻香村,潇湘馆,栊翠庵,绛云轩,蘅芜苑等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变成了《蝴蝶夫人》的深宅幽院,《午夜凶铃》的古刹恐怖镜头。真不知道李少红所追求的唯美效果原来是如此的雷人牛逼。
        
  五,影视语言烂
  大凡文学艺术都有各不相同的的语言表达载体:小说通过文字,音乐通过旋律,舞蹈通过肢体,影视通过画面。
  成功的影视剧,首先取决它的画面语言是否强大。但强调画面并非完全排除画外语,比如《红高粱》,以“我”的视觉叙述他奶奶的爱情浪漫,就格外有趣;《大明宫词》以太平公主的身份讲述母后和几个男人的感情经历也颇具诗意。可是《红楼梦》,应该站在谁的视觉去讲几个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和恩爱情仇?曹雪芹?贾宝玉?曹頫(曹雪芹父亲,作者之一)还有我们的大导演李少红?个人觉得谁都不合适,谁都没资格,谁也没必要。因为《红楼梦》是全景叙述史诗,不是某一个体“我的”心灵独白。李少红违反了最起码的艺术规律,以大导演的身份来讲述红楼史诗,最终只能落到个得不尝试,遭遇一片口水,漫天板砖的可悲结果。
  虽然新版中的人物对话采用了原著的文字对白无可厚非。但呆板到不动脑筋就照搬照抄的那套蹩脚活儿,在下实在不敢恭维。
  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等等这些催人泪下的爱情誓言,难道仅仅摘抄俩道僧的区区几句对白就能意达三江,情通四海?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中国的一等才女顶尖导演,你的艺术通感,你的诗化想象,你的空灵悟感,你们的学识才华,究竟是被官文化包养还是遭遇钞票买断?

  六,关键段子拍的烂
  导演糙不糙,要看关键段子拍的怎么样。红楼第五回和第一回拍的同样很糟糕。第五回其实就是红楼的大结局。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且把全书的灵魂写意推向一个**?这与曹雪芹忍痛腰斩后三十回有关。庚辰本第八十回的结尾写道:,“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而全书任何一回都没有“终不知端的”这种提法,几乎都是“欲明后事’‘”要知端详“等等。”终不知端的”就是”最后也不知道究竟怎样了“,那就是曹雪芹向他的粉丝暗示全书已经结束了,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悬念和余味。(见紫砚斋《曹雪芹蓄意腰斩红楼梦的四大理由》)
  曹雪芹之所以要写第五回,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保持全书的完整性。因此第五回就是后三十回的故事框架和结局大纲。所以拍好这一回不仅对全剧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同时对导演的艺术想象和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极限挑战。遗憾的是,李少红并没有吃透红楼梦,加上能力又很差,仅用半集的篇幅便把一个本来可以潇洒驰骋的宏大诗篇拍成了一场无关全剧痛痒的过场戏。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导演的真正悲剧,中国文化人的真正悲剧,中国人文哲学高度和思想智慧的真正悲剧。
  仅以四条理由足以证明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刻悲剧:

  1,审美残废。
  第五回太虚幻境,着力在“幻”字。毫无疑问,电视应该展现原著那种若真若假,若隐若现,虚无飘渺,余音未了的烟雨朦胧意向。因此电视画面不能拍的太实太真,太过鲜艳明亮。可是我们的大导演李少红不知审美眼光近视,还是要表现她的卓越不群,硬是要和原著对着干,把画面拍得鲜艳美丽无比,天上若如人间般的真实。她以为这就是“幻”,这就是“美”。其实是呆,是俗。
  李少红的看家本领:把具有悲剧意识的太虚幻境拍成俗美,把心旷神怡的人间诗性罩上一层鬼魅气氛,“哪壶不开体哪壶”真是到了家。

  2,想象残废。
  从原著到电视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照搬,这是常识。忠于原著主要把握他的精神要领。当然第五回意境深远,文字涵量非常大,比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折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短短几句话便写出晴雯的一生。如果把这些话搬到电视上去朗诵,那还叫电视吗?但是如果把晴雯的一生放在这里演示,自然也不现实。这就要求导演有较高的艺术概括和丰富的想象。设想和这段判词相对应的电视画面:明月皓白,一朵朵彩云渐渐飘散,霁云胧月,一个连姓名和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女孩子在夜色中被人领进贾府。长大。犟嘴。撕扇。被赶出贾府。病重送彩甲贴身衣裳。。。。。一个个回闪镜头在贾宝玉悲凄的判词朗诵中出现。。。。
  当然要完成一系列类似的画面合成,并非我辈所能,只能抛砖引玉,让我们的大导演李少红开阔思路,丰富想象,搞清楚什么是文字艺术,什么是电视语言。

  3,通感残废。
  当好导演,艺术通感是必备的。
  第五回是红楼的经典段子,天籁之音。是无相之画,无弦之韵,无哭诉之悲恸,无歌之咏叹。
  王扶林很聪明,不敢轻易出手作践它。胡玫很自重,主动退出回避。李少红傻呆,整出了一堆惨不忍睹的垃圾排泄物:一个胖仙姑引路,宝玉来到“薄命司”,读了三两首判词,然后听了众仙女的一二首红楼歌曲,**完毕打道回府。全过程只用了二十来分钟半集的容量便匆匆了事。完全看不到原著的行云流水,音韵绕梁,灵魂点睛的半点痕迹。只是一堆断章照搬文字的生拼硬凑,完全缺乏一流导演所具有的诗性气质和影视艺术的表达通感。
  宝玉睡梦里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音乐随起。
  湖旁岸柳,村边桃研。仙姑影出,鸟惊庭树。
  纤腰之楚楚,回风舞雪。
  出没花间,宜阗宜喜。
  徘徊池上,若飞若扬。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何?秋菊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
  其文若何?龙游曲泽
  。。。。。
  等等等等,这些完全有可能转化成电视画面的艺术韵律,被李少红粗暴糟蹋。鄙人真怀疑李少红是否读过红楼梦,即使读过,文化档次是否般配?!

  4,灵感残废。
  如果李少红真正要让“原著变的丰满”,那第五回不是用二十分钟,而应该用两集或更大的篇幅来深挖细嚼,来舒展艺术才华。
  设想红楼十二曲,借用歌曲联唱和音乐剧的表现方法,通过歌画结合,拍成一场接近原著的音,歌,画,诗,舞为一体的全新电视艺术,这样,既能较好的保留原著精华,也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导演的大师灵感,王者气派。
发表于 2010-7-15 20: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别说了。总之一句话,垃圾的很。
发表于 2010-7-15 2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少红?看名字已经明白了,少红,少年红楼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23 04:11 , Processed in 0.1405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