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2|回复: 0

三联独家专稿:资本改变中国电影格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 01: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

购买《阿凡达》电影票的观众



 100亿元。中国电影2010年的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长60%。这算多,还是算少呢?

  一部中国电影,当它的回报预期高达160%——虽然这可能只是中国才有的例外,但它所昭示的产业前景,当然足以吸引非常多的资本拥有者。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资本格局,简单说来是:钱多。将资本单纯地符号化,将是不智之想象。资本背后的资源,在这一“资本拥挤”时刻,变得重要。中国电影行业的行话说:那些“瞎钱”——没有任何资源背景的资本,并不是目前电影制作者所在意或选择的资金。很简单,资本过剩,炒作电影比炒房要复杂许多。那些有资源的资本,比如有媒体集团或者院线……他们选择什么样的电影投入呢?当然是那些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及其制造者们。这是资本理性,也是最直接的逻辑,但在中国的背景之下,这种理性的选择,会是一个理性与良性的未来结果吗?

  资本疯狂之下,真实的问题是:中国电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2010年中国生产了460多部电影,只有约1/4进入大银幕,即使进入大银幕的——以年末12月份为例,两部电影《让子弹飞》与《非诚勿扰2》,按华谊兄弟发行部门提供的数据:它们竟占到88%的银幕数据。这当然是标准的银幕数量垄断。这种垄断现实,回应到资本投放,结果很自然,资本与大片互为追逐。所以,资本的大量进入电影业,钱的数量多了,但钱的投资机会却有限。一年能有几部大片?而且,5年前1亿元的票房就叫大片,2010年已经涨到3亿元——投入成本亦大大提升。

  内地加上香港、台湾,我们有多少能够制造出高回报率电影的导演呢?电影投资人放宽标准来计算,也不超过30位。所谓中国电影人才,至少目前不可能与资本激增的数量相平衡。在这种不平衡下,资本的理性当然是追逐最显赫有票房保证的电影人。

  理性之下,什么结果?资本在上游推高了能够提供高票房的电影成本,在下游同样占据了银幕数量——两部电影就能够控制接近90%银幕数,虽然“理性”,却也是奇观。那么,这样的垄断能够带来真实观影人数相应的提升吗?中国人均4年才看一部电影,是对中国电影未来良好预期最有力量的数据——这个市场足够大。但回到细部,2010年,中国的票房增长60%,而全年的观影人数,从2009年的2.1亿人,预期只增长到2.5亿,与票房的增长相差3倍。这一数据,对粗疏的“人均4年看一部电影”美好想象,是一个重大刺激。而且,从2007年观影人数增长达35.9%开始,增速逐年下降,2010年预期只有19.0%。

  或者将观影人数的增长与电影票房增长不匹配,解释为中国银幕数量有限,这当然是一种思路。目前中国全部加起来有接近5000块银幕,不及美国1/10,目前中国以每天1.4块的银幕数在增加。即使按此速度,赶上美国也需要50年。而且,更麻烦之处在于,影院的地租成本占比,尤其是一线城市将接近17%~20%。提高观影人数,其解决之道不完全在银幕数量;即使在此,短时间提升亦难。

  所有的努力与追逐都是可预期的高回报率电影,而且以垄断的方式将其固化后,多样性如何生成?选择有限的中国观众,有限的选择与不选择,仅一线之隔。如此格局,未来岂可期?所以,资本疯狂之下,中国电影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当然值得思考。资本的理性,在每一单具体项目上的收益,放诸未来产业发展的格局评论,多数性的抑制,值得投资、有回报可能的30位中国导演,未来又如何能够增加?

  资本正在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这无可置疑。只是这种上游往下游延伸,下游往上游发展的基本态势,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垄断,而且深刻地将这种垄断固化。这个时候,我们回望一下美国反托拉斯法对好莱坞的肢解,也有意思。1948年,美国反垄断法要求制片方不可兼营院线发行和影院业务……上下游必须各归其位。赢家通吃,对一个产业而言,永远只是一时之快,因而未来不可期。

  100亿元的票房,在中国,不是难事;难的是未来,你的票房,你的观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18 15:17 , Processed in 0.1297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