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2|回复: 0

我发现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惊人奥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9: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老病死,作为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研究人员可依据所获突破进一步开发血液病、皮肤病和肺病的治疗手段。笔者也发现了一个惊人奥秘,布莱克本与格雷德是合作互励的师生关系,而非“老板” 与打工者,署名与“被署名”的关系。(2009年10月6日新京报、新华网)

借助三位科学家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得知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虽然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端粒和染色体等虽然与细胞老化有关,进而影响衰老,并非唯一的因素,可三位得主的发现仍然被誉之为人类找到了“生命时钟”。

其实,关于染色体端粒的研究论文最初发表于1978年,端粒酶的研究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布莱克本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格雷德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布莱克本(10月6日解放日报)。从时间的衔接上看,当时的布已经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只是不知道这位名师,是否像中国的博导们那样,要带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是否亦是自己争取项目,然后让弟子做,学子为老板打工,是非由于忙于应酬包括官场钻营,一个学期与弟子们也见不了几次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格雷德与导师布莱克本共同研究染色体端粒和端粒酶,获得不少重要发现”。可见作为师生二人实为教学相长,而非老板与打工者。一个诲人不倦,一个勤学不厌。共同研究,既毫无保留,又甘为人梯,既不当甩手掌柜,又居前临下地训导。唯有引领,勉励,平等,交流,格雷德才会“获得不少重要发现”。

我同时发现,导师布对于博士生格的教诲和引领并非给予现成的答案,更多地通过“共同研究”在培养弟子动手的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好奇心,对科学发现的孜孜追求。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获奖电话通知时,格雷德刚刚起床,正在忙着洗熨衣服。“我感到有些颤抖,我在想,这种荣誉的认可对于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是多么多么的美妙……”帮几名子女做好上学前准备后,随后发表声明称:“令像我这样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每当我们完成一系列实验、以为解答了一个问题时,又会冒出3个或4个新问题。”这种好奇感,这种对于新问题不断出现而不断探求追问的竞技状态,当是长期从事科研和发现所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其中就有导师的言传与身教。

我还发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布莱克本和绍斯塔克发现端粒的一种独特DNA序列能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格雷德和布莱克本则确定了端粒酶,端粒酶是形成端粒DNA的成分。也就是说,格雷德的研究发现可能已经超过了导师,否则授奖者对她们的排序断不会如此。对此,格雷德既没有像国内学界那样,谦恭地请导师署名“第一作者”,而布莱克本亦没有按咱们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作者”,更未将弟子的学术成果占为己有。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也避免了学生学术成果抄袭被曝光了,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导师、院长们却坚称并不知情,以至于“被署名”的万分尴尬。

谈及研究成果对攻克癌症所作贡献,格雷德说,“刚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丝毫不知端粒酶与癌症存在关联,只是对染色体如何保持完整无损感到好奇……我们所用方法表明,既可以针对特定疑问展开研究,也可以凭本能做事”。仅仅是为了好奇,或凭本能做事,才能在科学领域里自由飞翔,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不是为了完成论文的生产任务或为了金钱物利,而给翅膀缀上黄金,其间的差距何以宵壤。诺奖获得者杨振宁近日在华裔高锟诺贝尔奖庆祝会上说,“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笔者以为,中国要叩开诺奖的门扉,就当从改变当下师生相互因袭的时弊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3 03:32 , Processed in 0.0862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