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 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 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到13人,比例为90%。 2002年出国更是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2003年因为非典出现有所降低。2004和2005因为各个方面原因没有具体数字。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曾有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 这算个什么理由? 教育部批准,教育部在这些年来对教育的指导方针还有发言人的讲话,简直就是不负责任。而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部不应该回顾,反思,检讨吗?
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这两年更是增长强劲。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我国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给谁培养人才?即使全球是一家,我们也够大方的可以了。但是综观全球发展形式,我们的地球村并没有成为人人平等的和乐家园。我们自己尚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什么要认为制造大学之间的差距,给人家培养人才,有的血本无归?反过来,我们心中的人才却帮助外国人挣中国的钱,甚至挖我们的经济墙脚。 很多学生为了将来出国,在大二大三时就不去上基础课,而时刻准备“托福”,天天捧着新东方但是教材。 而很多中学生都非常崇拜北大、清华,笔者所在地方的高中每年都组织一些优秀的中学生进京,去看清华和北大。能够在高中阶段进京的中学生在北京一定要留下北大、清华的门前的合影,在中学生心目中,这两所学府是多么神圣!
中学教育突出强调的内容之一就是考上清华、北大。各个高中评比的硬件之一的就是有没有北大清华生,有多少。 在高中教育中,有多少家长把学校领导找自己的孩子谈话,鼓励他们考清华北大作为荣耀宣传。而我们在高中工作的教职工求到校长膝下,恐怕也得不到帮助,他们只找那些有希望考上希望大的学生谈话。因此,在高中就出现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教师说话好使的现象,他们有时可以左右学校制度,左右领导,可以拿着学校的津贴,而教师多数是白白加班,奴隶化。
其实这样的管理教育机制就是当前养就学生冷漠,不能正视社会现实,有才无德,自私的根源之一。即使这样,我们也希望这些人留在国内,毕竟是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而且我们更需要。 事实恰恰相反。而我们的教育依旧在宣传,在政策上倾斜,在不讲条件地照顾,甚至“护犊子”似的保护。可最终我们收获的是什么? 出去的人员不回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我们承认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而且在人才使用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公。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为什么要办成把我们的精英送人的处境?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
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上述理由的确成立。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才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以改善现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据说,国家每年清华北大的投资都在10亿元以上,而其他重点大学是它们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北大清华作为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据《南方周末》报道:教育公平问题最近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一次,炮火所向,直指北大、清华,放炮的,是另外两所名校的校长。 3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两会”上表示,国家长期特殊支持北大、清华,“这不是国民待遇政策”。 4月4日,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重庆进行招生宣传时,向媒体表示,各地人为助长北大、清华“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 实质是:这两所本来跟北大清华并驾齐驱的名牌大学,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已经不得不退居其次。 我们放在北大清华的人才还是不是我们心中的人才? 纪宝成: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教育平衡是很困难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城乡、地区之间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靠国家财政进行再分配,要支持这些地方的教育,创造出教育大体平衡的环境。什么叫“大体平衡”就是在基本投入上各个地区的学校是一致的,同时对不发达地区要采取特殊的鼓励政策。
连纪宝成这样的人物都无法接受的事实,我们老百姓就得接受。 叶朗教授在谈到留学不归问题时,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可是事实却相反。 我们更需要优秀的回来,留下来!因为国家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应该遏制对清华、北大的政策倾斜,也应该想办法把人才留住!这是国家和教育部必须做的,应该做的!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承认,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我们的教育被人家利用了!我们的教育更是自欺欺人。我们需要把人文内涵迅速地加进人的血液中,这是棘手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思想,改变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应该给人才良性成长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我知道这样一个真实事例。一个年轻一些的教师,在单位搞起了新课程教学研究,结果招致了组内和领导的千方百计的阻挠,老一些的教师和年轻一些的教师联合起来,孤立他,打击他,诋毁他,直至此人一去不返。这些人的心理是不想让一棵高粱显出自己的矮。 可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往往是从一棵高粱的领先起步。 那些没有出国,就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和出国追求是一样的。外企,尤其是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人为衣食住行,鸟为食亡,可以理解。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看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报道,心理更颇不平静。 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底金居然仅仅500元,甚至提出“零”就业! 难怪大学生说:上大学有什么用?毕业就失业,要不,让女生上床去卖,男生动手去窃,去抢! 我们听了这些话不要一味地指责大学生,而要反思。教育让他们花了父母那么多钱,没有回报,没有饭碗,应该脸红自责的是社会!我们应该正视这令人震惊的事实。 我们的公有制企事业人员饱和,私有制企业是能够少用决不多用。大学生成了谁也不喜欢的弃儿。
回味一笔数字吧,根据确切的数据: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需要花费16万元。参加工作一般在23岁或24岁或以后,以500底金,这个人不吃不喝来偿还父母供养他上大学的费用,按照6万元来计算,需要整整十年。那么在他成人(十八岁)前后父母负担的费用,需要他16年零7个月7天左右。 当然我的计算没有将他将来升薪算进去。可是这样的就业形势,他即使长薪水,也是赶不上“物价”----生活的必须消费的上涨。 悲哀! 一方面是拼命地投资,出去了不回来;一方面是不投资,还要指责。什么逻辑? 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在高投入高接受的同时,国家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中国普通大学和中小学被剥夺的投资能否补上?能否给千千万万的普通大学的学生,民族的绝大多数后裔以更好的教育学习条件? 人民期待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民族期待我们的一流人才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为国家创造辉煌! 中国在改革发展了20多年的今天,仍然是低价劳动力在创造社会的GDP的增长! 如果一个团体,缺少了知识精英的支持,他们会马上寻找,用来支撑和完善团体的发展、生存。大家能够明白我这样举例的目的,一个社会如果让知识成为廉价劳动产品,社会的发展会是什么状态? 历史是一个链条,我们没有理由让政策倾斜造成的差距,使一代人成为历史的断条。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应该回到民族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