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1|回复: 0

杨洁:如果让我挑,我肯定拍《红楼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5 1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洁(右二)和王崇秋(右三)给六小龄童说戏 本版图片由杨洁提供

杨洁

杨洁和王崇秋生活照



  “2004年,我心脏病犯了。再也跑不动了,干脆给自己放一个大假。看看别人拍的电视,在家写《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拍摄的那些故事。这本书最初叫《旧梦重温》。一家杂志拿去发表了,还删掉了几万字。老王鼓励我完整地写出来。现在读书的风气没有我们年轻时那么重了,我说老王,就你感兴趣,那我就为你一个人写吧。”

  采访中,82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向记者讲述《敢问路在何方》一书的成书原因。杨洁是中国电视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女电视艺术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83岁的她口中的老王是她的丈夫、《西游记》前25集的摄像师王崇秋。

  22日上午,记者拨通了住在北京的杨洁家里的电话,一个浑厚的男声传了过来,“杨导演在休息,她这几天心脏不舒服,昨晚又失眠了。有什么问题,你先和我聊聊吧。”当记者问他是不是王崇秋老师时,他爽朗地笑了起来,连连称是。因为杨洁身体的原因,采访分别在当日下午和晚上进行。中间,王崇秋还和记者开玩笑说,咱们继续说书。谈到彼此时,两位老人分别称对方为“老王”和“杨导演”。

  领导,你的要求也太低了

  “8岁时,我在上海第一次读到了《西游记》,那时候也读过《红楼梦》,黛玉的《葬花词》和《秋窗风雨夕》我少年时代都能背下来”。杨洁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杨伯恺,小时候,父亲要求她读革命书籍,不许她看小说。杨洁的书桌和爸爸的书桌是对着的,爸爸埋头写作时,她就偷偷拉开抽屉,看里面藏着的自己喜欢的小说。爸爸一抬头,她就赶紧把抽屉推进去。就这样,杨洁读完了四大名著,还不时为林黛玉落泪。当记者问她,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当《红楼梦》的导演还是《西游记》的导演?她说,“如果让我挑我肯定挑《红楼梦》,不过当时能拍电视剧我就很满足了。”

  当时,电视剧还是新生事物,还是戏曲导演的杨洁向电视台的文艺部主任提出想拍摄电视剧的想法时,领导说,“你想拍电视剧?还是让那些学过电影戏剧的导演去拍吧!”从小,父亲不让杨洁上学,只许在家里由他来教育。杨洁没有上正规专业学院的资历,但是她自学完成了电影学院的教材,并且有着20多年的电视文艺工作从业经验。机会还是来了。1981年11月,副台长洪民生交给了她一个重任:“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尽管感到非常意外,也知道任务的艰巨,杨洁还是接下了这个担子。当时日本已经拍出了《西游记》,当领导说只要比日本拍得好就行了。杨洁说,“领导,你的要求也太低了!”

  拍摄《西游记》,杨洁感到最为棘手的,还是特技部分的处理,“当时的制作方法土得掉渣,现在所有的技术在当时都没有。”

  争来争去,最后还得服从导演

  “她应该算是一位严厉的导演。六年时间,剧组里这么多人,这么多戏,她要是不严厉,怎么能当好‘家’呢?”王崇秋这样评价作为导演的杨洁。但是作为丈夫,他还是要为杨洁说几句公道话,“拍摄《西游记》,剧组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旅游开发,有的地方连招待所都没有。到青城山拍摄时,我们住在古常道观,老鼠特别多,大家每天被老鼠闹得厉害,白天还交换打老鼠的经验。剧组住在农场时,大家就睡大通铺。”尽管如此,还有人向领导反映说《西游记》剧组借机到处旅游,“我们到处采景的目的,是要把中国的名山大川和《西游记》的故事情景交融在一起。”

  王崇秋回忆说,当时有一个同事以为剧组就是到处玩,主动请缨到剧组负责灯光照明工作,结果跟了一两天就吃不消打退堂鼓了。

  在剧组里,和杨洁争论最多的人就是王崇秋,有时候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那最后怎么办呢?“争来争去,最后还得服从导演”,说到这里,王崇秋哈哈大笑。听到这里,杨洁接过电话说,“我有时候是比较严厉。做了的决定是说一不二。争起来都是他没理,有理不会争。老王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都会接受。如果他的意见和我整体思路有矛盾,我就会不同意,他最后还得服从我。”

  在剧组摄像师要听导演的,那在家里该听谁的呢?“在家里还是听她的,咱是干活的、服从的,没办法、没办法。”王崇秋大笑着连声说。

  没有什么卿卿我我值得写的

  六年的时间,《西游记》剧组没有一个假日,为了安抚大家,杨洁将剧组像一个家庭那样经营。给大家过生日,邀请家属一起过节。休息时,也尽量安排大家玩得高兴。剧组的行李装了七八辆车,每次转点,包括杨洁在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自己装车、卸车。“那时候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对事业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不像现在的演员,出门动辄有助理、保镖。让现在的演员在一个剧组待六年也是不可想象的。”王崇秋说。

  当时计划经济的形态依然很重,财务支出还得一一打报告,并且还有制片主任的掣肘。杨洁和先后几个制片主任都发生过矛盾。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杨洁坚持从拍戏的要求和艺术质量出发,不能因为省钱而损害艺术质量。而对方的意见常常是相反的,“祸起观音院”里的火烧场面,着火的寺院必须用特制的模型来拍,制片主任却主张用纸来扎。吵来吵去,领导最后拍板,让杨洁兼任制片人,领导制片主任。中国第一个制片人就这样诞生了。

  经济上的困难随处可见。王崇秋说,南方找不到白马,最初为唐僧找到的白龙马是一匹红马,将毛刷白,一下雨,马上的毛就红一块白一块的。后来他们打听到湖南湖北交界的地方有一匹白马,“找来一看,特别小,个头和一头驴差不多。唐僧骑上去,脚都快到地上了,骑这匹马的时候只能拍远景。”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书中,杨洁写到王崇秋时,和其他工作人员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也读不出特别的感情的成分,“大家在一起工作,没有什么卿卿我我值得写的。”杨洁说。

  女儿丫丫化妆技术是在剧组学的

  杨洁夫妇有3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孩子目前都在国外,只有小女儿丫丫留在他们身边。和母亲的经历很相似,丫丫15岁就不上学了,一直由父母来教育。“丫丫现在是小有名气的化妆师,和很多腕都合作过。”杨洁笑着说。

  丫丫的化妆技术是在《西游记》剧组学的。

  杨洁夫妇拍摄《西游记》时,出生于1970年的丫丫只有12岁。长期在外地拍摄,即使在北京,也是忙碌不堪,经常不能回家。丫丫的学习和生活无人照顾。丫丫时常饿着肚子上学,同学们有的知道她没有饭吃,经常给她带点,或者把自己的饭省点给她吃,有时,她根本就吃不上饭。杨洁当时也找朋友照顾丫丫,但是大家都有工作,丫丫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当时,丫丫还经常头疼,一疼起来就非常剧烈。开始时是脸色苍白、呕吐,然后闷头睡大半天才能好。在学校发病时,同学就把她送回家,可是在家里也没人照顾。

  最初,医生按照癫痫病治疗。治疗了一段时间,丫丫反应开始迟缓。后来还是换了医院,才知道丫丫根本不是癫痫病,而是神经性头痛。医生告诉杨洁,过去的药再吃下去,会把孩子吃傻的。

  然而,用错了药需要慢慢缓解,看病也耽误了丫丫的学习,几经考虑之后,杨洁给领导打了报告,说明了家庭情况,要求把丫丫带在剧组。

  “一年春节,当时主抓《西游记》的台长到我家来,见了丫丫,说对不起,为了《西游记》影响你上学了。杨洁还开玩笑说,你怎么到家里来了,我正写东西骂你呢。”王崇秋说。

  《西游记》的拍摄对她的成长造成了一些影响,丫丫就没有埋怨过爸爸妈妈吗?

  “她没有。丫丫现在没有固定的单位,但是一个剧组接一个剧组地跑,对现在的生活,她挺知足的,《西游记》续集她是主化妆。”王崇秋说。父母这么大的名气,就没有想办法将女儿安排在电视台吗?“杨洁从来没给电视台领导提任何个人的问题。女儿没有单位,可以自己奋斗。我现在是二级摄像师,很多没有多少成绩的已经是一级,我们没时间到领导那里转,这种现象我们看不上。而且一直在忙工作,根本顾不上这些。”

  迈不过《西游记》这道坎

  30年来,《西游记》常演不衰。不少演员似乎一直没有走出这部戏。位于上海的六小龄童艺术馆,有着各种关于孙悟空的收藏。六小龄童还称自己要一生致力于“西游文化”。与此同时,演员们也大多面临转型难、突破难的问题。包括六小龄童在内,他们被大家记住的,基本还是《西游记》中的角色。

  “龄童也不是一直都很看重孙悟空,拍完后,他也曾说想从猴子的影响中走出来,可是没办法,他逃不出去,孙悟空已经浸透到他血液里了。”杨洁笑着说,“有一段时间我也想把这种情结甩掉,可是六年的心血怎能忘怀呢?因为钱不够,拍了25集后,只得甩掉了5集的故事。后来又增添了内容,拍了15个故事。起点太高、大家印象太深,尽管续集化妆、表演比以前有进步,观众依然喜欢前面的。”

  在杨洁看来,《西游记》故事的最大弱点就是一直在降妖除怪,很容易雷同,“我最遗憾的是,《西游记》第一次没有拍完整,弄成两半截,如果当时有钱就好了。”

  这些年,杨洁谢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西游记剧组最值得说的,是那个时代电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花絮讲得太多,实在太重复了。”

  谈到演员转型难的问题,杨洁说:“这些我就没办法了。30年来《西游记》不停地播,观众都接受了,演别的观众迈不过去这个坎。”这样的问题在杨洁身上依然存在。尽管拍摄了不少作品,说到杨洁时,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西游记》的导演。在国外,杨洁也时常会被大家认出来,“我拍的东西不太多。我不会搞关系,也不会找来钱。我也拍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知名度都没有《西游记》高。我也迈不过去,没办法。”

  拍完戏挣的那点钱都没了

  杨洁身体一直不好,24岁时得肺病动过大手术,切去了几根肋骨。但是工作上,她一直很玩命,答应的事都要做好。有时候她一出去好几个月,收拾行李箱子的事都落在王崇秋身上。“有一次,她一个人出去,行李箱子都丢了。在这方面她没我细心。”说到这里,王崇秋的笑声里有着小小的“得意”。

  创作《敢问路在何方》时,杨洁也参照了不少王崇秋当时的日记。主要对照时间和地点。那具体的细节呢?“不用记,都在我脑子里呢。”杨洁说。

  这些年,杨洁也在写自传,最初的名字是书名《风风雨雨80年》,杨洁开始只印了50本,送了最亲近的几个亲戚朋友。后来出版社找上门来,要求出版。但是提出这个书名太俗了,需要修改。在剧组说一不二的杨洁听从了出版社的建议,她透露,最晚明年年初,这本书就会出版了。也是她继《敢问路在何方》后出版的第二本书。

  不少人认为拍摄了《西游记》的杨洁肯定有不少钱。“导演当时也没有多少钱,拍完戏我们在剧组挣的那点钱都没了。很多外地演员到北京来,我们都请到家里吃饭。当然我们也很高兴,都当一家人。”

  杨洁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太多拍摄时的照片。“当时,我们有一个人专职拍照。后来他把我们25集的照片作为个人财产卷走了。我个人手上不多。很多珍贵的照片连底片都没有了。”杨洁遗憾地说。

  曾到西安找不到合适的大唐王宫

  尽管一些电视节目为《西游记》剧组举行了“20年再聚首”“30年再聚首”这样的活动,但是剧组的人却没有自发在一起团聚过。“拍摄的时间太久远了,乌鸡国国王没了、铁扇公主没了,沙和尚没了……在的人也各有各的事,而且岁数也大了。”杨洁说。

  “主要是位置也不同了,如果还在拍《西游记》可能还有号召力。”王崇秋补充道。

  对于这些年《西游记》的翻拍,杨洁说,她没有过分关注这些。“我看了张纪中[微博]版的《西游记》,六小龄童和他那段时间吵得很厉害。其实小说作者去世很多年,我没权利去建议别人、干涉别人。100个导演拍出的《西游记》都是不一样的。我唯一的看法是古典名著是文化精华,要慎重对待。你看国外拍《安娜卡列尼娜》、拍《简爱》,恨不得原著的话都放在上面,不会乱改、乱加内容。”

  《西游记》与西安有着不解之缘。当时剧组为什么没有来西安拍摄呢?杨洁说,她最早到西安采景,但是哪怕大唐王宫都找不到合适的,最后还是选择了绍兴的禹王庙。拍《司马迁》时,到过韩城,“我和老王以前在电视台经常合作,拍《司马迁》时他也来陕西了。”

  看到杨洁脱离了《西游记》,大有不停说下去的样子,王崇秋连连提醒“跑题了,跑题了。”

  “我现在根本出不去。和你说话都要歇好几回。心电图都一塌糊涂。”杨洁轻轻叹息。 本报记者张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11 07:09 , Processed in 0.1017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