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7|回复: 0

美国电影特效业衰退 特效师揭生存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8 12: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制作过《泰坦尼克号》(Titanic)等好莱坞大片的Matte World Digital则于8月8日正式关闭。
  做完这部《无敌破坏王》,刘先生将可能面临六个月的空当。他为了不断粮,向早前还在招兵买马的“数字领域”求职,不料却上当受骗。  

  被称为好莱坞四大特效公司之一、位居全球顶级的“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9月7日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工作室,裁员超过200人,9月11日全公司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参与制作过《泰坦尼克号》(Titanic)等好莱坞大片的Matte World Digital则于8月8日正式关闭。位于澳洲悉尼、曾作为电影《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特效制作主力公司的Fuel VFX本月初进入破产程序。

  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不是都数以亿美元计算吗,怎么电影特效业却是一片风声鹤唳?其实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特效公司的生意都不好做,而一直位于行业中心的美国本土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从2008年起,许多美国本土影视特效公司纷纷倒闭,云集大概200家特效制作公司的洛杉矶就有6家特效公司相继在近三年内消失,导致1000多人失业。这包括曾为《返老还童》、《终结者2018》等片制作特效的Asylum Visual Effects特效公司及有17年历史的CafeFX。大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LM)、“索尼图像工作室”(Sony Pictures Imageworks)近几年也大规模裁员。大部分公司都只雇用短期临时技术人员,很多特效师从全职被迫转为“自由业者”。

  在美国本土,不少当年人工高、福利好的特效师们如今却过着惶恐不安的漂泊生活。南都对话三位在美国打拼的华人特效师,听他们讲述近来的遭遇。他们分析,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美国对特效业缺少鼓励政策,以及一些公司本身战线过长经营不善,导致美国特效业身陷泥沼。

  Case1

  特效师A ndy离开美国投奔新西兰

  亚洲人力成本低廉得很,本土特效师被抢饭碗

  好莱坞很多特效公司都在亚洲开新公司。但如果去那里工作,待遇会比美国低很多。

  A ndy作品《加勒比海盗3》等

  当长工变成临时工,特效师们隔三五个月就要为饭碗发愁。曾参与过《加勒比海盗3》、《爱丽丝漫游仙境》、来自台湾的特效师A ndy明显感到近三年的工作特别难找,每部电影间的空当期也越来越长。一般来说,每部电影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工期(少数大制作需时长达一两年),工期内经常加班,每日工作都超过八小时,根本无法兼顾另一部电影。而一部接一部地开工的繁盛光景,在海外公司大量冒头之后,便难以复见。如果等在同一家公司,可能半年都没活儿干。为了不失业,A ndy和许多特效师都只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A ndy说:“为好莱坞大片做特效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现实很残酷。好莱坞很多特效公司看中亚洲劳动力便宜,都在亚洲各地开新公司。但如果去那里工作,待遇会比美国低很多。”至于低多少,A ndy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而据业内人士估算,开在亚洲地区的特效公司,人力成本大概只要在美国或欧洲等地的30%甚至更少。

  A ndy之前也曾受到“数字领域”D igitalD om ain的邀请去佛罗里达工作,但他希望留在洛杉矶而拒绝了这个邀请。在相继为索尼im age和M ethodStudio工作后,始终在为是否离开美国而犹豫的他接到了曾打造《指环王》的“维塔工作室”(W etaW orkshop)邀请,他最终决定去新西兰为《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做特效合成。A ndy说,能去领域领头羊之一的“维塔工作室”应该会学到很多经验,而且作为《指环王》的粉丝,他也为能参与《霍比特人》感到自豪。但依然单身的他到现在也没决定以后是否应该放弃洛杉矶的住处而搬到新西兰。

  特效师们生存环境艰难,A ndy说:“幕后工作者不像演员还有工会保护,很多特效师工作的健康和基本权益都没保障。如果哪天特效师成立工会为争取权益而罢工,缺少特效的电影业是难以想象的。”

  Case2

  特效师张先生叹美国公司没优势

  海外税收低且技术不差,美国公司的绝招被学走

  以前很多特效公司有自己的特效软件保证权威性,但现在的趋势是技术被统一了。

  张先生作品《功夫熊猫1、2》等

  近年受金融危机冲击而经营惨淡的不仅是美国的特效公司,好莱坞之所以“受灾”更为严重,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是最主要的原因。A ndy介绍:“一部投资高的好莱坞电影往往由多家特效公司一起完成。因为每家公司擅长的东西不同,出价也不同,电影公司为省钱,往往会接受多个竞标。”比如他此前参与的《诸神之怒》便由英国著名特效制作公司M PC负责其中大部分特效制作,M ethodStudio等美国中小型特效公司也加入其中。为提升竞争力,特效公司不断翻新特效软件,成本提高的同时收益却未必高。

  近几年海外崛起的特效公司中已有不少获得奥斯卡奖,比如曾打造《指环王》系列的新西兰维塔工作室(W etaW orkshop)、曾经制作《哈利·波特》系列的伦敦“D oubleN egative”、制作《美国队长》的英国“Fram estone”等。它们的出品不输美国,还能节省不少成本。英国、新西兰等多地的电影或创意产业享受税收减免等保护政策,而美国没有类似财政上的优惠。因此很多好莱坞制片公司倾向于到海外寻找资源。一般而言,好莱坞影片在特效上花费总投资20%,大制作电影的这项比例大约是30%到40%,因此在特效制作上省钱,可以减去相当大一笔开销。

  来自北京、目前居住在洛杉矶的资深特效师张先生曾在梦工厂工作,参与《功夫熊猫1、2》。他说:“好莱坞电影早已不只是美国的产物,而是全球化产业,影视特效也是如此。”张先生提到,以前很多大型特效公司有自己特殊的特效软件保证权威性,但现在一部要求高的大片一个镜头都是几家公司一起做的,这就要求各家公司有相通的软件和技术。技术的普及化让美国特效公司早已不占优势。

  Case3

  特效师刘先生被“数字领域”坑了

  “大公司”经营不善,为上市制造虚假繁荣

  我的最后一次面试,就在“数字领域”佛罗里达工作室宣布关闭的两天前!没想到,都是谎言。

  刘先生作品《无敌破坏王》等

  相对真人电影特效业的变化,动画界受到的影响较小。因为拍摄真人电影的电影公司需要把特效部分承包给特效制作公司,他们自然愿意选海外税低又便宜的。但动画公司如皮克斯、梦工厂都有自己的特效部门,不用从外界找人力。但即便如此,动画特效师也不保证永远都有工作。

  正在迪士尼动画部为《无敌破坏王》(W reckit R alph,2013)制作特效的刘先生表示,他从蓝天工作室(B lueSky Studios)跳槽到这里,原本希望能有稳定的发展,但目前的形势是,每个特效师都是按照一部部电影来签约,没有长期的工作。这部《无敌破坏王》已经进入收尾部分,而下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片却要到明年3月才开始,因此他将有6个月没活可干,现在已开始寻求新的工作。他说“虽然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继续等待迪士尼的电影,可是半年没工资的日子可不好过。”

  刘先生为寻求下一个工作也曾在不久前向“数字领域”递交简历,而且当时该公司的佛罗里达工作室明确在招人。刘先生说:“我已经进行了两轮电话面试,最讽刺的是,我的最后一次面试就在该工作室宣布关闭的两天前!”那时他们人力资源部的人还不知道公司要倒闭,还在为新项目招人,而且还告诉刘先生他的表现很好,很快会通知他。刘先生说:“当时接到的信息是,原本只做真人电影特效的‘数字领域’希望扩展业务,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因此才会招动画特效人才。没想到只是谎言,实际上这家公司负债累累,别说拓展业务,连原本的业务都无法支撑下去了。”

  曾参与制作《后天》、《变形金刚》系列、《2012》等著名影片的“数字领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特效工作室之一,但是这两年的运营留给公司的是1600万美元的债务拖延和相关利息,以及超过5000万美元的各种亏损。业内人士传闻,“数字领域”的倒闭除了海外竞争激烈外,管理层经营不善是主要原因:“数字领域”的前C E O为了让该公司上市,一直在招人,让外界认为公司经营很好。十个月前终于成功上市,他又经常放出要拓展业务的风声,让更多人买他们的股票。因此不明真相的人力资源部在公司倒闭之前还在招人。

  据美国媒体cartoonbrew报道,与刘先生的经历相似,一位美国特效师已经获得“数字领域”的雇佣,准备举家搬往佛罗里达,连房子订金都付了,可是到那里后,房东却跟他们说:“难道你没听说这家公司刚刚在今早宣布倒闭了么?”

  焦点疑问

  电影特效业赚钱有多难?

  “特效行业其实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所以他们试图发挥他们的专长开辟新局面,来扭转这一切。”外媒近日就“数字领域”申请破产采访经济分析师T onyWible,他说,“问题是,他们投资的成本总是会轻易地超过他们带回的利润。”

  “数字领域”最近参与的影片是总投资一亿美元的《安德的游戏》(Ender‘s G am e,狮门影业),由阿沙·巴特菲尔德、本·金斯利、哈里森·福特等主演。截止到6月30日,“数字领域”已经为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投入了1720万美元的成本。但首席重组官M ichael K atzenstein对“数字领域”的盈利并不乐观:“如果这部电影的北美票房是6000万美元,将会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数字领域至少会赔680万美元;如果有1.15亿美元的票房,才勉强能收回成本,如果票房能上2亿,才能从中得利。”

  法制晚报近日报道,美国一家与“数字领域”齐名、曾获得奥斯卡奖特效制作公司的高层介绍,在电影领域,一般行业的利润达20%至25%,但特效行业的利润只有5%左右。他解释:“特效制作存在很多主观成分,在制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反复修改的情况,但最终所能得到的酬劳只是合约规定的价码。而每一次修改的成本,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针对曾经制作过90部电影的特效巨头“数字领域”的倒闭,他指出,该公司的结构太过庞大,一旦一个项目后没有项目接上,资金流就很可能断裂。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美国电影产业分析师史蒂芬·泰勒的赞同:“数字领域在很多地方都设有工作室和研究所,无论是新技术的开发成本,还是运营成本都非常高,如果发生项目的断档,很有可能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小5)

  中国现状

  美国、德国特效公司来开厂

  南都讯记者简芳近年来,国际知名的特效公司注意到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好势头,纷纷进入中国。

  比如Full ScaleE ffects是一家拥有70年历史的好莱坞前期特效公司,擅长爆破、枪械、威亚、车辆特技等各类特效,代表电影《最后的武士》、电视剧《24小时》等,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他们即与上海瑞创影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

  先来的还包括来自美国的T echnicolor(特艺集团),曾为《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阿凡达》等大片提供过后期制作和技术支持。去年6月,他们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成立了一个为影视、广告、动画等行业提供后期制作的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启动后的首个项目是将中国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进行修复和3D转制,而其它主要项目目前以广告为主。曾参与《雨果》、《2012》、《钢铁侠2》的特效公司Pixom ondo,该公司源自德国,早在2009年就在内地设立了北京和上海工作室。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好莱坞特效公司与国内正式成立公司的情况并不多,主要是“业务代理”,出于中国内地人工较为便宜的考虑,他们把业务分包给国内特效公司,但“国产电影基本没有找好莱坞特效公司做特效的,主要是预算不够。国内大片做特效,要么是国内公司,要么是找韩国公司,很少的几部,如冯小刚的《集结号》会找加拿大的公司。”

  尾声

  美国本土特效公司接连不断地倒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特效师们的工作保障。对于可能马上要离开洛杉矶去加拿大或其它国家寻求发展的刘先生来说,已经接受了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模式:“其实常常换地方也好,可以多学习不同公司的经验,也有机会提升工资。”只是,不时出现的“空当期”和总要搬家的现实也让特效师们压力很大,单身的难找对象,已经结婚的要拖家带口地奔波。

  好莱坞电影无论是拍摄期还是后期制作都有向海外扩展的趋势。在洛杉矶,像特效业一样受到海外竞争影响而倒闭的还包括道具、灯光、化妆、布景租用等企业(去年8月,前工业光魔模型部、电影特效界最伟大的模型团队之一K erner O ptical集团正式宣布倒闭,该公司曾参与《变形金刚》三部曲等大制作),因为很多大片已经为免税和减少开支选择去更便宜的加拿大与墨西哥拍戏。

  安坐在电影院的你,可能不太会感受到好莱坞特效业的衰退,因为仍然有一部接着一部的视觉大片上映,片中的特效依然朝着让人更为惊叹的方向发展,《霍比特人》要拍三集、《阿凡达》还要拍很多续集、D C和M ar-vel漫画公司的漫画英雄电影还会越做越多。在电影特效行业刚起步的时候,人才少,特效软件稀有,最先迈步的美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头人。如今,美国依然在这个领域占有优势,但特效产业已拓展到世界各地。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特效师们合力造出来的美好梦境。

  名词解释

  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1993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和斯坦·温斯顿成立,1998年卡梅隆因反对外部投资和上市而出走,后来他曾拒绝该公司参与他的巨作《阿凡达》。2006年至2010年,迈克尔·贝担任公司董事,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和并购。今年4月,数字领域曾与中国的小马奔腾公司达成分公司及工作室合作意向,但后续进展不明。目前该公司正式依照美国破产法案执行破产重组程序。该公司曾参与制作《泰坦尼克号》、《后天》、《加勒比海盗》系列、《变形金刚》系列、《2012》等著名影片。

  MatteWorldD igital:数字绘景特效公司,参与制作过《泰坦尼克号》、《返老还童》、《雨果》等大片,今年8月8日正式关闭。该公司在倒闭公告上宣布:“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和制作全球化的影响,一家小公司很难生存。”

  南都特约记者:加州流浪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10 04:11 , Processed in 0.1331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