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三包”能够成为消费者的福音吗?
“汽车三包”标准过低保护了谁?.合资自主品牌陷入“电动车”陷阱 2011-09-26 21:01:3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最近,合资汽车企业纷纷推出自主品牌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合资自主品牌下推出的产品都是与“电”有关,一汽-大众的“开利”、上海大众的“天越”、东风日产启辰、上海通用的新赛欧”,以及北京现代的还没有命名的自主品牌,都是纯电动车。
为什么合资汽车企业这么热衷电动车呢?
从中国有关部门推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可以看出,目前的电动车市场基础并不完善,电动车的技术条件也并不成熟,中国市场如此,世界市场也如此。
尽管一些外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更加领先中方企业,但是在最近的5年之内,还看不到大规模量化的可能。
比如通用汽车,他们最成熟的电动车是雪佛兰Volt,但是,通用汽车CEO明确表示,这款电动车不可能与中方分享技术与平台。而这款电动车也没有更多大规模量产的理由。
既然通用最成熟的电动车都不能量化生产和销售,那么未来的新赛欧能够成熟到哪里去呢?
通用汽车的产品与技术并不是一个个案,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积极推动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还不能保证电动车能够量产。甚至,他们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这就奇了怪了。如果合资汽车企业的所谓合资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产品不能量产和销售,那么推出这种自主品牌的意义何在呢?
而且,有些合资自主的电动车还堂而皇之地上了工信部的新车目录。
是谁在忽悠谁?还是谁在应付谁?
我们唯一可以明白的是,依托外方技术与平台的合资汽车企业,外方不同意推出传统技术平台下的汽车产品作为合资自主品牌。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传统技术平台项下的产品能够马上盈利。显然,合资汽车企业的外方并不乐见合资自主能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这种动机的背后是,许多合资汽车企业都实行产品平行换代,可以给予合资自主的选择少之又少。
这种奇怪现象的背后是,为什么合资汽车企业的中方也同意推出所谓的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电动自主品牌?
完全从外方的角度去考虑似乎可以理解他们的纠结:为什么我的成熟的技术要转让给一个我得不到价值增长的品牌呢?
合资自主似乎暂时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又或陷入了一个看不到希望的陷阱。
当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仍然在努力提升竞争力的时候,合资自主则成了一道貌似靓丽的风景。
期望通过外资的帮助提高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力,现在只能存在美丽的童话里面。现实是,一切必须要靠自己。
中外品牌的竞争不可避免,这种未来的局面,不仅中方看的清清楚楚,外方同样警惕万分。合资只是政策下的一种经济结合体,既有合作,又免不了斗争。
中方也必须看到的是,没有外方的帮助,中方也许提升的更快。1990年代的民营汽车品牌,不都是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三分天下有其一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