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谋与张伟平
一个世界级的导演,一个世界级的影星,一个世界级的特效团队。三大元素构建出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自己视为至关重要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周终于在南京开拍。制片人张伟平公开说,《金陵十三钗》他要创造国内票房十个亿。你可以痛斥电影票房指标很庸俗,可以痛斥真正的艺术和金钱无关,但谁也无法否认衡量电影影响力的最主要指标还是票房。其实在张伟平和张艺谋的心里,开拓出中国主流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一定比他挣十个亿的国内票房来得还要心情舒畅。
中国电影要学中国经济,加入国际竞争的行列,已经不仅是落后了好几个台阶了,而且比不得经济上的威风凛凛。中国经济开拓国际市场,有商务部有政府在坐镇运筹帷幄,而中国电影的管理者,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人才。本应该是政府先行的东西,张艺谋张伟平也只有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经验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不是窝里斗,这是大的意义。
民族的内容世界的手法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历来是争论的焦点。尽管艺术家宣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诚然,从文化形式上来说,民族的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财富,但是,从市场产品的角度上来分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说法就有些牵强。给世界人民做的商品,就要适合世界人民的口味。也就是说民族的内容,往往要通过世界的手法,才能真正蜚声中外。
经常有放大宣传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战果来自欺欺人,可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的中国电影都能随心所欲往国际市场上放,不是在国外的中国城,给华人放几场影片,就是走出国门了,更不是在某个电影节上得个奖项,就是走向世界了。具备国际品相的电影必须是拥有国际视野的导演和制作人。张艺谋是得过很多国际电影奖的人,2008年的奥运会,实际上为《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打下了特别好的国际融合的基础,张艺谋借着奥运会完成了成为一个国际电影人的概念,一直做张艺谋电影制片人的张伟平,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营销平台上积攒了多年的人气和信任,他是一个真正了解国际电影市场需求的人。他们一个从艺术上,一个从市场上都比中国其他电影人更具备国际眼光,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基础,再回头来打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才有了根基。张伟平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道路,当年,《红高粱》靠奖项走出国门,拍《英雄》的时候,李连杰片酬虽然是一个亿,但是他是可以代表华人影星,在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儿了。我们发现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只靠华人脸谱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需要借助好莱坞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更需要借助好莱坞一线明星在国际上的号召力,中国电影也需要白求恩的帮助。《金陵十三钗》有好莱坞一线明星,我们重视市场,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好莱坞一线明星的合作,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全世界,因为好莱坞一线明星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是无法替代的。借助好莱坞的平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电影,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现在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了。
电影观念亟待改变
一个世界级的导演和世界级的影星,还有一个世界级的制作团队,构成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的国际框架。
张伟平认为,中国电影要走入国际,我们的电影人必须要改变观念,以前,张艺谋的电影是“土造儿”,现在我们需要“洋范儿”,《金陵十三钗》是颠覆性的选择。“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看了三个月《金陵十三钗》的剧本,才答应出演。用国际大牌演员,就有国际票房保证,电影的国际保护主义色彩的硝烟,就是看不见的战场。
打进国际市场,需要具有国际水准的团队,能完成国际化的合作,北京奥运会往前更进一步,到今天,和美国一线大明星合作的导演,国内也只有张艺谋一人。因为,目前只有他有这种实力和机遇。张艺谋是否具备了国际化的拍摄手段?这点张伟平看得最清楚,张伟平说,中国大部分导演的工作方式,基本上都是拼着性命连轴转的拍摄方法,特别爱指手画脚,连演员端杯水都要指挥着演,我们跟贝尔的合同,内容的侧重点与国内的影视合同有根本的区别,我看,其中很大部分写出了观念上的不同,包括演员的创作。不是我们要改变别人,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自己,否则永远进不了国际市场。没法和人家对话。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抓住原先好的东西,抛弃我们某些的不专业,才能迈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金陵十三钗》具备一个有国际化视野的故事。剧本改了两年,针对的视角就是电影观念。张伟平说,拍一部国际化的电影,我们需要付出太多,最后把这个故事放在国际化视野上,从编剧,导演以及营销操作模式都是一个新的路数,好的剧本不光是讲一个好故事,还要有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还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所以,像《金陵十三钗》这样的剧本,对我和艺谋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特别要感谢《金陵十三钗》作者严歌苓女士和编剧刘恒先生。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部电影的诞生。中国电影要“走出去”,我们要考虑到全世界观众的需要,海内外观众看了都要觉得有新意。光有个好莱坞大明星就能保证赢得国际市场?
电影题材的国际性
每一个中国导演都想冲出去。但是,不是拉来一个好莱坞明星就能达到目的。当年,冯小刚的电影《大腕》也有好莱坞有影响的演员加盟,但那只是拿人当一个作料,根本谈不上国际性。
获得六亿多票房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也曾经承认说:“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得奖的东西。”为什么?其实,灾难题材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题材,但是《唐山大地震》是完全按照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思维拍摄的电影,拿到欧美市场上简直是天方夜谭,冯小刚在电影人性阐述的定式上根植于中国这一片土地,打上了太重的中国烙印。最后连金马奖都没有得到认可,就连演得好的徐帆连个单项奖都没有得到。
还有,一直在中国市场如火如荼上演的贺岁片,我们有哪部贺岁片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地位?这就是所有中国电影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他们的观念深深局限在本土,想象力有多远,梦就有多远。张伟平总结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理念,必须采用世界都能接受的形式。
《金陵十三钗》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在向世界看齐。对于战争题材,张艺谋给观众什么样的哲学意义和美学思想,是张艺谋拿出《十三钗》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熟悉的战争片从《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到《辛德勒名单》,他们探讨人性到了极致的地步,张艺谋的《十三钗》将带给我们什么期待,他的哲学美学思想定位是什么?张艺谋飞腾的想象力,能否拨动观众内心的那根弦,激发人性里的共鸣,让人恍然沉醉于梦中,是悬念也是期待。CFP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