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3|回复: 0

金庸萧逸相继去世 但“武侠”不会消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1 12: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萧逸逝世

金庸逝世


金庸作古仅二十天,著名武侠小说家萧逸又因肺癌逝世,二人的辞世对武侠界造成的损失可谓重大。两人素有“南金北萧”之称,但客观来说,多数读者对后者的作品不甚了解,为数不多能记起来的,或许就是影视剧化后的《甘十九妹》。对这位五十多年笔耕不辍、著作颇丰的武侠小说家,我们了解得远远不够。

  将门之后,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萧逸本名萧敬人,山东菏泽人,其父萧之楚是GMD北伐、抗日名将,他出身将门,自幼家教甚严。萧逸和金庸虽然都承袭中国传统文化,但萧逸更为传统,不像金庸博采众长。

  萧逸于1960年开始写作武侠小说,在明祥出版社推出《铁雁霜翎》《七禽掌》一举成名。萧逸后来加盟真善美出版社,被该社出书广告力捧为“青年天才作家”,与古龙齐名。1965年,萧逸创作势头正盛之时,却因为一桩桃色事件导致创作中辍,改以做电影、电视编剧,继续写作。1973年,萧逸复出,撰写仙侠小说《长啸》等4部,仿照还珠楼主,大写剑仙斗法。1976年,萧逸举家迁居美国,定居洛杉矶,仍创作不辍。除武侠小说外,其他著述体裁、题材也较为广泛,有杂文、散文近千篇。

  萧逸的武侠小说典雅婉约,受还珠楼主与王度庐影响颇深。早期作品如《铁雁霜翎》(1960)、《七禽掌》(1960)等,文风哀婉缠绵,能看出对王度庐《鹤惊昆仑》(1940)、《宝剑金钗》(1938)的借鉴。20世纪70年代后期,萧逸逐渐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其小说注重气氛的营造和人性的冲突。

  利用儒释道和天人合一理论阐释武功

  萧逸本人文质彬彬,说话不疾不徐、低声细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萧逸更钟情于书画,有明代士大夫之风。在小说中萧逸更在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他充分利用儒释道思想和天人合一理论阐释武功的境界,代表人与自然的协调,加深了武侠的深度。由于萧逸本身的文学修养较高,在写作时对于人性的发掘也超过了当时一般的武侠小说家,比如他的《饮马流花河》中的汉王朱高煦,虽然是一代奸雄,但是在抵御外侮、收复失土上仍有了不起的一面,萧逸并没有将其刻意丑化。这种在一个独特场合中探讨人可能具有的人性,再去做详实刻画的写法,使他的小说独具特色。

  萧逸在初中二年级时就曾发表过题为《黄牛》的短篇小说,投稿于《野风》《半月文艺》等台北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可以说有极好的文学素养。写作之初,他继承民国武侠余韵,早期作品文笔清新、情节曲折,写情之处,极尽缠绵、刻骨铭心。到后期,其作品又着力观察人性,阐释精细,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大部分武侠作家都受到古龙小说写法影响的前提下,萧逸仍然坚持自己传统小说的写法,难能可贵。

  在萧逸看来,侠义二字和中国传统的某些特质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所以,萧逸笔下的侠客,其实承袭了中国传统《游侠列传》中游侠的原始特色。萧逸自己曾经说过,所谓的“义”就是指善恶之心,善善恶恶是每个人共有的心态,当一个侠义英雄以惩奸除恶的姿态出现的时候,在任何时代读者都会为他喝彩。

  小说《甘十九妹》写作的时间大致在1980年,属于萧逸创作的后期,技法较为成熟,但是萧逸这个故事本身,情节其实比较老套,没有逃脱传统武侠小说的一些窠臼,比如灭门复仇等等。这本小说比较可贵的,是塑造出甘十九妹这个人物,人性复杂,使人读后难忘。但是由于当时连载的原因,这部作品虎头蛇尾,虽然最后以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提升了整个故事,但结构上的松散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之所以为大众所熟悉,是因为1980年,萧逸以美籍华人的身份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签订合约,成为台北武侠小说作家以正版书形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人。


  持平而论,萧逸的武侠小说固然写得不错,但是他的写作数量大,质量并不稳定,很多作品多有重复之感。在小说结构和布局的把握上,萧逸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小说前半部分优于后半部分,开局精彩、结尾潦草,反映了他在长篇写作当中的不足。事实上,萧逸比较好的作品,笔者认为是《七道彩虹》,这是七个短篇武侠小说,故事写得神完气足、独具特色,使人阅后难忘,足以代表萧逸作品的最好状态。

  金萧相继去世,但“武侠”不会消亡

  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目前武侠小说的处境并不乐观,有人可能会担心金、萧二人相继去世的影响,实际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武侠小说的写作始终在变化当中,每一代武侠小说作家都有他们求新求变的追求,探索没有止境。欣慰的是,正统文学开始审视并接纳武侠小说。侠这一群体,在保持自身身份与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屈己而利他人、不求显达、不居高位、保持民间本色,“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代表了区别于“庙堂”之外的“江湖”中,普通中国人最朴素、最高贵的一种情怀。

  当然,虽然暂时没有看到新一代大师的出现,能对武侠小说进行革新,但是“武侠”并不会消亡。“武侠”作为一种元素,已经渗透到各类小说当中,展现出“武侠”的多种侧面。(武侠小说研究者/林遥 整理/新京报记者 张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5-1-2 01:12 , Processed in 0.0772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