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比较古老的大学都是以地名命名的,比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等。美国近代产生的大学则有不少是以人名命名的,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商业社会发达后,办大学太花钱;另一方面是持续的商业积累产生了不少富豪,因为大学是高尚的、是创造和传播人类文明的,是可以超越各种斗争而名垂千史的,于是富豪愿意捐钱给大学。大学以下的学院尤其是商学院,以捐赠人冠名的则比比皆是,例如美国宾州大学的沃顿商学院、MIT 的斯隆商学院、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等等。
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以捐款人命名的大学,历史上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而不叫嘉庚大学,当今李嘉诚创办了汕头大学而不叫嘉诚大学。在中国和华人社会里,以巨款捐赠大学的不多,原因不外乎是中国的富豪还不够富、不够多,在中国传统的慈善概念中主要是救穷救灾等等。中国开始有在著名大学之中冠名学院的了,如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等,但是以基金会或者企业品牌冠名而不是个人冠名。大概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精神”。
最近看到了“中国造富大学榜”,该榜以产生了亿万富豪人数为排名依据。排名如下:第一名北京大学,产生富豪35 名;第二名浙江大学,产生富豪23 名;第三名清华大学,产生富豪22 名;第四名复旦大学,产生富豪20 名;第五名中国人民大学,产生富豪16 名;并列第六名是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产生富豪9 名;并列第9 名的是深圳大学、南京大学,产生富豪8 名。产生5-7名富豪的大学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12 所。
尽管这个排行榜未必严肃、严谨,还是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一是什么样的大学容易产生富豪(第一代富豪大多数还真可以算是企业家)?二是富豪们对大学有什么回报?
多年以前,我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位著名教授有过一次争论。我说北大更容易产生企业家,因为北大文化中的怀疑与批判精神、独立与创新精神、科学与民主精神更是企业家精神而不是职业经理人精神。但那位清华教授说清华更容易出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更容易从具有理工背景而非文科背景的人中间产生。我想他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以上数据似乎支持了我的观点,在北京,北大产生的企业家人数高于清华,在上海,复旦的人数高于交大。
富豪们对大学有什么回报吗?据说上榜富豪有1500 多名。这个排行榜的标准底线是亿元,因此其总财富至少在2000 亿以上,但看到的大笔捐赠只有丁磊(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和段永平(浙大校友)联手向浙江大学捐赠了4000 万美元。这里有什么问题?是他们还不够富?是他们没有捐赠意识?是他们不愿意捐赠大学而更愿意捐赠弱势群体?是大学的体制和机制有问题?
我最近参加了由民政部等国家部委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会。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款为1070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其中捐赠过亿元的个人有5 位、企业有20 家;捐赠过1000 万元的个人有34 个、企业有310 家。在这个榜上,我们可以看到连续七年捐赠额过亿元的企业家。2009 年“首善”的捐款额是2.74 亿元。我的好奇心仍然是,这些捐款中投向大学的有多少?这也许很难查证。可参考的是,在34 位捐款过千万的个人中将教育列为捐赠方向的只有4人,在310 家捐赠过千万的企业中,将教育或助学列为捐赠方向的只有两家。还可以猜想这些钱也只要是捐助了贫困地区的小学。从我了解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名校的基金会每年募集的款项都是不大的数字。
中国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大国。有人经常用“中国的什么像欧洲,中国的什么像非洲”来形容中国不同事务的差别。例如,“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等等。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需要有航天、航空、造船、计算机、生命科技等高精尖产业,中国需要解决普及教育问题,也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就慈善捐赠而言,需要扶贫救灾,也需要用财力滋养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从事扶贫救灾的公益事业,但我更希望看到,慢慢地有企业家把捐赠大学作为自己的公益方向或至少是公益方向之一。即使有些中国农村的小学像非洲,也要使有些中国的大学像欧洲。
我更期待大学里产生的富豪以捐赠母校为方向,帮助自己的母校进军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富豪很多而名校很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