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养生,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它与抗病防衰,延年益寿有关。但是,养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具体方法,就不一定知道得那么清楚了。其实,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并相互传授。发展到后来,人们把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活动叫做“养生”。以后,人们又将这种保健延年活动加以理论上的归纳,称之为“养生之道”。经过长期的运用和不断充实,后人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老年延年益寿方面的又衍生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就基本反映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人人都免不了要生病或遇到其他不测,为使人类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就须要讲究“养生”。《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观点:自然观、意志观、动静观、防治观、精气观、食疗观。
“养生”要求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即身体健康无病),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合,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古代养生家曾提出了养生的两个要点,那就是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因为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输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精气神——中医养生防衰三要旨。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http://www.bjgreatop.com/newsdisplay.asp?id=1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