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风暴4》票房3.7亿 《雷霆沙赞》票房2.1亿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票房5327万
https://n.sinaimg.cn/ent/transform/262/w630h432/20190408/nvjy-hvhrcxn0151410.jpg《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剧照
CBO实时票房榜
2019-4-8 周一今日大盘 : 3552.6万
影片名称 实时票房(万) 票房占比 累计票房(万) 排片占比 上映天数
1 反贪风暴4 1621.6 45.65% 36828.7 33.17% 5 --
2 雷霆沙赞! 673.4 18.96% 21186.1 25.41% 4 --
3 调音师 569.6 16.03% 9824.9 12.85% 6 --
4 老师·好 200.8 5.65% 30575.1 7.84% 18 1
5 风中有朵雨做的... 185.2 5.21% 5327.7 7.19% 5 1
6 小飞象 74.3 2.09% 12644.5 3.32% 11 2
7 比悲伤更悲伤的... 63.0 1.77% 94319.9 3.51% 26 --
8 海市蜃楼 54.4 1.53% 10317.4 2.03% 12 --
9 波西米亚狂想曲 39.9 1.12% 9047.8 0.73% 18 1
10 流浪地球 9.4 0.27% 465163.5 0.41% 63
娄烨的电影曾经是不可言说的。而现在它不再不可言说,却变成了几乎不可评论的。
为何娄烨的新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几乎不可评论?这是因为导演本人极其强势专制,以至于剥夺了人们的评论权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部分是因为娄烨在各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下,无法向国内观众奉上一部完整呈现自己创作意图的电影,导致现有版本的《风雨云》看起来支离破碎、千疮百孔。而娄烨随性自由、不循规蹈矩的电影风格,又进一步地加深了我们理解和重建其电影文本完整性的难度:它需要我们主动补充、想象甚至猜测剧情中间的裂缝与空白,以至于到最后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分清,我们看到的娄烨电影的优缺点究竟是它本身所具备的,还是被我们的主观意愿所赋予。
在上述两种困难的夹缝中,评论《风雨云》无疑变成了一个即便并非不可能,也会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里,我只想确立这样一个原则:依据自己看到的东西做评论,而不去妄议那些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通过想象和臆测为一部命运多舛的影片加分,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在我看来,在留意娄烨导演留下的删改痕迹的同时,依据能够被看到的现有文本来为其客观作评,或许才是对娄烨这样一位需要欣赏与理解,却不需要同情的一流导演的尊重。
“风”
一场批判权贵阶层的旋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风雨云》的视听与叙事风格,那么这个词大概只能是“风”,一场裹挟着片中所有人物,也裹挟着观众的旋风。娄烨用暴风骤雨般的手持摄影和完全遵循情感轨迹而不是逻辑轨迹的非线性叙事,讲述着这个发生在三个商人、一个官员、一个警探和一位少女之间的奇情故事。他想借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历程中罪恶的揭示和对在此过程中崛起的权贵阶层的批判。
影片以一起命案开场:在广州市城中村“冼村”发生的一次警民冲突中,城建委主任唐奕杰(张颂文饰)离奇身亡,凶手未知。年轻警官杨家栋(井柏然饰)对案情展开调查,发现在唐主任与妻子林慧(宋佳饰),以及他的合伙人姜紫成(秦昊饰)、连阿云(陈妍希饰)之间,有着复杂的利益与欲望纠缠。杨家栋深陷在这个四角关系的迷雾中,浑然不觉这个危险的谜团,也正在将他吞噬……
娄烨在访谈中曾提道,《风雨云》是一次试图揭开时代脓疮,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另一面的尝试。于是,即便在重重删减之后,我们依然能看到影片所表现的一系列社会话题——地方腐败、地产黑幕、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但对于一部娄烨电影来说,情欲永远是整个故事的原始动力,《风雨云》也不例外。正是唐、林、姜、连的四角关系,组成了一个由欲望所维系的微观世界,从这个样本世界中,我们能管窥娄烨对权贵阶层的看法。
情欲一直都是维系娄烨电影中人物关系的纽带:在《春风沉醉的夜晚》、《花》和《推拿》中,主人公要么靠它来释放过剩的荷尔蒙,要么拿它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要么拿它抵挡一个不愿接纳自己的世界。情欲在这些电影中或许不合乎世俗道德,却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信赖的和非功利的。但在《风雨云》中,性欲被金钱所侵蚀、污染:唐奕杰、姜紫成和林慧之间不容于世俗的三人行关系,似乎是一种维系和强化他们之间利益纽带的方式;而唐奕杰与连阿云的关系,则是赤裸裸的权色交易,在他们眼中,身体与承诺都是用来换取利益的筹码,可以被待价而沽。
唐、林、姜、连四角关系的封闭性,几乎带着一种近似于乱伦的糜烂味道。他们的欲望在这个封闭系统中自我增殖,他们宁可在彼此的内耗中自我摧毁,也不愿将既得的利益与外人共享。通过对这个封闭系统的塑造,娄烨或许暗含着他对权力阶层的批判,毕竟,用乱伦或近似乱伦式的性关系来进行社会批判,在文学与电影的历史上都是有传统的——萨德的《卧房里的哲学》、加缪的《卡里古拉》、卢奇诺·维斯康蒂的中后期作品《北斗七星》、《纳粹狂魔》和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都是优秀案例。这些作品中欲望横流、大厦将倾的世界,可能正是娄烨想在《风雨云》中想要呈现的。
“雨”
情绪化的娄烨式人物逻辑,在《风雨云》中失效
娄烨的确用自己感官化的风格,为《风雨云》中封闭的欲望系统,赋予了绝望的末世氛围。这部电影既是激烈的,也是黏稠的。在他的镜头中,雨水几乎在无时不刻地倾泻而下,而夹杂在其中的,则是泪水、鲜血、酒精、唾液、呕吐物、分泌物和香烟的迷雾……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欲望的同义词。
娄烨是如此执迷于表现欲望,这让《风雨云》招致了一些争议:影片开场处被着墨表现的冼村,在后续剧情中却彻底消失,以至于会令人怀疑娄烨将凶案设定于此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唐、林、姜、连的情爱关系,也在片中占据了太多篇幅,对琐碎情感细节的过度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影片力图达到的社会批判性。
许多观众对《风雨云》过于奇情狗血的感情线持有保留态度,甚至有人直接将其称为“知音体”和“故事会”式叙事。其实在我看来,这种指责虽然不失合理,却并非问题重点所在。毕竟,电影和文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在文学性上属于二流或三流的流行文本,都能被改编成一流的电影。因为电影除去故事与情节之外,还能通过影像表达、感官冲击和直观的人物呈现等维度,来打动观众。如果能把这几个维度平衡到最佳状态,“知音体”故事照样能被拍成一等佳作。
但“知音体”的《风雨云》称得上一等佳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风雨云》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狂洒狗血,而在于过于情绪化的人物性格,和他们所处的社会位置很难自洽。当遇到危机时,人物做出的选择,往往匪夷所思:面对拿着公司重要资料跑掉的情人连阿云,姜紫成的反应不是自己去追,而是让他的另一个情人林慧去替他解决问题;连阿云也是配合,本该拿了资料就跑路的她,却在看到林慧时立刻上了她的车,吵着吵着抢起方向盘来;而林慧在此时不但不选择及时刹车,反倒一路狂踩油门,虽然她并没有急着要去什么地方……当她失手捅死连阿云后,她没有想到用精神病史和防卫杀人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反而把姜紫成叫来毁尸灭迹,姜紫成又专门叫来唐奕杰,为这桩只有两人知情的命案平添一位知情人……
像这样无法用正常逻辑解释的剧情设定,在整部《风雨云》中比比皆是。我们不能把逻辑作为衡量剧情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人性是深不可测的,在极端情境的逼迫下,人们做出的选择也无法被常理衡量。然而将常理暂时悬置,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常识:如果唐、林、姜、连四人都是这样的一遇到特殊情况就思维短路的情绪化人物,那我们又怎么能相信他们是能够通过精心谋篇布局,逐渐步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成功官商呢?成功官商的行事方式很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啊。
如果说唐、林、姜、连四人的行事逻辑,或许还因为删减原因而丢掉了起承转合,那么我们干脆看一下娄烨对杨警官的细节呈现好了,对单个场景的处理,大概更能显露出影片的整体创作态度。作为一个子承父业,或许不年轻有为,但至少训练有素的警官,杨家栋在第一次与林慧见面后,就去了她的家,并顺手接过她送来的啤酒,自然地喝了起来。看到这个细节后,《风雨云》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的信誉,对我来说就完全破产了——我可以接受杨警官作为逃犯在香港与内地之间自如游走,也可以接受他登录QQ之后仍未被警方发现的剧情设定,因为他生活在类型片的国度;但我完全没法接受影片对常识性细节如此敷衍的处理。
说到底,《风雨云》中的人物并不具备警官、商人和官员的逻辑,他们只具备娄烨式人物的逻辑,被寂寞折磨,被欲望驱使,做出种种情绪化的对抗性举动。这种不顾一切的感性逻辑,是娄烨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被姜城(《春风沉醉的夜晚》主角和小马(《推拿》主角)的爱恨情仇所打动。但娄烨式人物逻辑,似乎只适用于不合世俗的社会边缘者,当娄烨将其套用于在社会系统中如鱼得水,甚至本身就是社会规则制定者的《风雨云》主人公身上时,无法自洽的错位感,也就无法被看客所忽视。
若要了解怎样才是对社会掌权者比较贴切的人物呈现,或许你可以看一看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或者是《风雨云》开篇长镜头的致敬模板——奥逊·威尔斯的黑色电影《历劫佳人》。
“云”
作为记录者和批判者,不够冷静的娄烨
从开机之日起,娄烨就在强调本片的记录性质,这也在影片的宣传策略和影像美学上得到了体现:在一张官方海报上写着这样的大字:“电影会帮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后续几张官方海报的设计风格,则像是报纸的头版头条,突出着娄烨追求的社会纪实性。
而在电影中,出自电视新闻、网络报道和监控视频视角的信息交代镜头,屡见不鲜。娄烨似乎在通过这些手段,制造一种“剪报”式美学:在这个故事的呈现过程中,没有带着主观色彩的叙述者(甚至连寻找真相的“侦探”,在影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销声匿迹),有的只是不说谎、不带感情、不带第一人称口吻的摄影机,它默默地见证时代,记录着一切。
然而,娄烨的这种美学策略,显然没有在《风雨云》中持之以恒,甚至与他的手持摄影与跳剪风格相互撕扯。这一次,娄烨几乎将他固有的个人风格推向了极致:镜头的晃动与跳跃不再由戏剧情境和人物的内心驱动,而是在自顾自地进行着风格化运作。这样的晃动视角不属于片中任何一个角色,而是属于娄烨本人。
我们很难把娄烨称作一个冷静的电影作者,因为他的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都非常激烈。摇摇晃晃的镜头表现着片中角色的无常心绪,而频频出现的割喉、自残、自杀场景,则标记着娄烨电影的情感烈度。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娄烨的视角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与故事中角色高度重叠,甚至有时比角色还要情绪激动,这让他的电影在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同义反复,甚至过犹不及。
我们都能记得王大夫(郭晓冬饰)在面对讨债者时的切腹自残(《推拿》),记得唐小诺在城中村楼顶上对“父亲”的绝情一推(《风雨云》)。但这些角色的内心情感,真的已经把他们逼到了非要做出如此激烈举动不可的无望地步了吗?或许没有。以《推拿》为例,我们能从毕飞宇的小说原作中,看到对王大夫心理历程的更多铺垫。但在娄烨的电影中,王大夫的切腹过程却略微显得突兀、莫名。我能给出的理解,也只能是娄烨作为一个叙述者太容易激动,甚至比他的角色更激动。于是,在他的电影中,往往只出现极端的结果,却忽略掉了人物一步步走向极端的过程。
至于《风雨云》的叙述风格,则是极端中的极端:通过倒叙手法,娄烨经常直接向观众呈现事件的极端结果,至于极端结果的成因,娄烨有时会在闪回中略加描述,有时则直接略过,只能靠观众来主动脑补。于是观众在感官与情感上被娄烨的狂暴镜头所裹挟,却在智性层面无法对故事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这样的叙述策略,在娄烨的爱情电影中或许可以成立,但对于一部志在记录和批判社会现实的电影来说,它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娄烨是一个情绪化的造梦者,他制造出的“云”,能让观众沉醉,却也会在一些时候把他自己蒙蔽。他的电影很少会出现跳脱于角色视角之外,对事件与人物进行静观与评述的其他视角。这也是《春风沉醉的夜晚》的独特之处:当姜城用刺青掩盖颈部的伤疤时,银幕上印出的严蕊词句“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提供了一个不属于片中任何角色的视角;当王平与姜城在片尾阅读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镜头却从他们身上缓缓摇至南京夜色和在夜幕下烟波荡漾的江心洲时,娄烨提供了一个超脱于情节之外的静观视角。这些视角如此动人,恰恰是因为导演冷静地在自己和他深爱的角色之间留出了距离。在《风雨云》中有类似的处理吗?有,在片尾字幕中。当张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响起时,我们才能从一个全景角度,来看待这个令人唏嘘的曲折故事。遗憾的是,等到这个时候,娄烨的故事已经被他讲完了,已经被盖棺论定了。
我们都热爱娄烨的感性,但我们依然希望娄烨能够在某些时候变得冷静。《风雨云》绝非庸作,然而它暴露出的种种属于娄烨的问题,却不由得让我们对娄烨爱之深,责之切。因为我们都曾看到过,娄烨在感性旅程中的冷静片刻,能够爆发出多么耀眼的潜能。
作者:吴泽源 {:5_1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