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一, 忌恶如仇,正直无私。季氏是鲁国的大夫,国君的小弟弟,和他的两个哥哥操纵着鲁国的政权,犯上作乱,他八佾舞于庭,孔子知道后很生气,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季氏要攻打颛臾,孔子表示了极大的不满,批评了参与其事的冉有和子路,并要求他们立即制止侵略行动。季氏已经富比公室,冉求为他理财,孔子知道后,对他的学生说:“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不以冉求是他得意的学生而有所偏袒。
诲人不倦,因人而异。向孔子请教孝道的有四人,孔子的回答有四种。对孟懿子说:“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因为孟懿子对父母没有礼节,孔子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他对父母生前死后都要负责任。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经常生病,父母时常为他担忧
一, ,他只要养好身体,不让父母担忧就做到了孝。子游问孝道,孔子则说:“今只为孝,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衣食不缺,所以孔子要他尊敬父母。不能只满足于衣食之饱。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要他活颜悦色的对待父母。对父母说话不要粗暴。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指出不同的孝养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孔子因人施教的结果,今天的老师仍可借鉴。
二, 学而不厌,至老弥坚。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把学习知识并经常巩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加以宣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从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一生孜孜不倦,到七十就能做到“从心所欲”。学习的方法,他也总结出一条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读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效果才好。他的“温故而知新”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不懂的事情,孔子总是虚心向人请教,“子入太庙,每事问。”所以祭祀的事情他是很清楚的。“朝闻道,夕死可以。”早晨学习到新的知识,晚上死了也不后悔。这是什麽样的精神,是一心于学,至死不渝,坚定不移,多么可贵,多么令人敬仰,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崇敬。孔子还特别注意向周围的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还说只要博学文献就不会叛经离道。“学而不厌”是他常常告诫学生的名言。他还说只要天“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对知识的渴求是多么迫切啊!
孔子的伟大不是一篇小文能慨括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否定孔子,但都没有结果,这正如自贡所说:“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一, 和蔼慈祥,谦恭礼让。孔子在卫国时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觉得先生去见一个品行不好的人是不应该的。孔子没有因为子路的不恭而加以训斥,反而说:我不是葫芦只是给人看的,如果有异心,上天惩罚我。樊迟问稼穑事,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退出后,他说:他真是个干粗活的人啊。在当时农民是很苦的,生活也很差。孔子为学生考虑,是要他们挤入上等社会,如果要当农民,还要到他这里干什麽。他后来还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耕既然挨饿,还学它干什麽,禄在学中,就要努力地去学。摆脱贫困是人人的愿望,求学的目的也在此,孔子反对樊迟学稼穑就不难理解了。
孔子还经常和学生谈心,师生无所不谈,很是融洽。一次和学生谈理想,子路说他有车马衣裘愿和朋友共用;颜回说他不愿夸奖自己的优点
,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请老师談自己的理想,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一次,孔子和学生谈志愿,子路说他能在三年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冉求说他能在三年把一小国治理得百姓富足;公西华说他能做一个小司仪;曽晰说他愿意在春天邀五六个朋友愉快的春游。孔子听后说:“我很赞同你的想法。”这里没有师道尊严,有的是朋友之间的无拘无束的倾谈。
孔子对儿子也不是很严厉的,孔鲤一次从孔子跟前走过,父亲问道:学诗吗?不学诗,说不好话。又有一次,鲤又从父亲面前经过,孔子问:学礼吗,不学礼,无法安身立命。他教育儿子,也不是板着面孔,强迫命令。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几千年来,抬高他的,把他放在神位上,那是为了他们自己,贬低他的,把他骂得一钱不值,这也是为了他们自己。这篇小文,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他,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谢谢分享了,写的不错哦好久没看到了 不过偶觉得孔子也太迂腐了,在现代肯定不受欢迎 对孔子只做历史人物了解,并在具体环境中去认识 恩很有同感的说。写的很美呵呵
页:
[1]